封界限爱偏爱认识的境界有三种至者无以复加处于万物生成之前的状
封:界限。
爱:偏爱。认识的境界有三种,至者无以复加,处于万物生成之前的状态,即物我不分;其次,万物虽然生成,但没有界限和区分,物我并行;再次,对万物进行区分,但没有对错,即物与物分。对错分明,自然之道就因此缺失,而偏见也就因此产生。这三种境界可以与《逍遥游》中的至人、神人、圣人相对应。
“成”和“亏”即上文的“成”与“毁”。昭氏:姓昭名文,古代善于弹琴的人。昭文虽然可以弹奏所有的音符,但选用低沉的宫调的同时,就等于弃用高扬的徵调,否则无法弹奏成音。如果不弹琴,则五音俱在,无所区别。因此,演奏成功即包含了音调的缺失。
师旷: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名旷,妙解音律。枝策:拄着手杖;这里指拄着手杖听音乐而辨音。
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学派的著名人物。据:依靠。梧:梧桐木。惠子依靠梧桐木的几案闭目而思,类似于本篇开头南郭子綦的冥想。
此处据牟宗三说断句。几乎:差不多。盛:极。这三人的才智差不多都是在他的领域顶尖的了。
载(zài):成。末年:晚年。这里指三子之技艺在晚年达到了世人眼中的“成”的境界,但其实是“小成”,同上文所说的“道隐于小成”的“小成”形成呼应。
唯:因为。好(hào):喜好。异于彼:和物有所不同。这里指三人因为喜欢物的某一部分,凭借这个来有别于物的整体。
明:彰明。
彼:物。非所明:不可明辨之物。明之:使之明。坚白:公孙龙子曾有“坚白论”,“坚”与“白”是独立于外的两种不同性质,在认识上彼此之间不能互通,并且可以与石头本身分离。昧:不清楚。这里指外物本来就是不可明辨的,非要分辨它,使它彰明,就如同分析石之坚白一样,单纯强调各种性质的对立性和区别性,忽略其整体性,反而为其所惑,更不清楚。
其子:昭文之子。纶:据俞樾说,“纶”作“论”,知;一说为绪,传承。昭文的儿子,依靠昭文的认知直到最后,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成”。这里指昭文等人秉承是非之心来认知外物,是一种歧途。而其子传继这种认知,最后连自我认知都无法形成。
我:此,这里指我的认识。成:在这里表示对物的认识。倘若通过区别万物来认知世界,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对万物加以区别,必然结果各异,都不是物的本质。如果不通过区别来认知世界,那么外物和自我都不需要认知,才是物我固有的本质。
滑(gǔ)疑:纷乱的样子,耀:迷惑。这里指各种惑乱人心的说法。
图:设法处理。一说写作“啚”,当为“鄙”,瞧不起,摒弃的意思。
【译文】 在可认知处认可,在不可认知处不认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得到肯定的。在哪里确定呢?在需要肯定的地方肯定。在哪里不确定呢?在不需要肯定的地方,就不肯定。事物本来就有可以确定的性质,也有适合使用的功能。没有物体得不到肯定,也没有物体得不到使用。所以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虚夸、变异、诡诈、怪异等各种千奇百怪、差别很大的事物,经由“道”都可贯通为一体。区分一个事物,意味着从整个事物中划分出一部分,这一部分就形成了我们的主观认知。主观认知的形成,即是对事物整体认识有所亏损,事物本身并不因为人们的主观认知而发生改变,取消我们的主观认知,才会回到混一的事物本身。只有通晓事物原理的人才明白事物相通而混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对事物进行区分,而应把对万物的认识寄托在“庸”——即事物的自然形态之中。庸,就是用,即自然功用,也即独立于为人类所用之外的“无用”;用,就是通,即通晓自然的道理;通,就是得,即合乎自然之道。到了“得”的境界就接近于大道了。任凭万物自我存在,然后不去区分万物的是非,这就叫作“道”。劳心费神地去求得一致而不知道万物本来就是同一的,这就叫作“朝三”。“朝三”说的是什么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都很生气。于是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名和实没有亏损,猴子们的喜与怒却因此而发生了变化。所以圣人把是非合并为一体而停留在自然均衡之道,这就叫“两行”,即外物的自然存在和我的个体认识可以并行不悖。
- 从即纵指率领和使用约约定三分其地智与韩、魏把赵氏的土地分成三[图]
- 射覆怎么玩?[图]
- 凡西次二山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图]
- 中都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庾郎即庾信砧杵(zhēnchǔ)[图]
- 他这一叹暴露了自己内心已有所动聪明的皇后便抓住时机说“绝志殉[图]
- 桓公帅诸侯而朝天子晋语一 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献公将黜太[图]
- 用乳酪用牛、羊等动物乳汁提炼而成的食品[图]
- 载(zài)本义为乘坐引申有为、施行的意思《书·皋陶[图]
-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段太尉逸事状欧阳修 朋党论《释秘演诗集》序《[图]
- 遂有伻头移烛相引由舱后梯而登宛如斗室旁一长榻几案俱备揭帘再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