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临汾KTV招聘网 > 临汾热点资讯 > 临汾励志/美文 >   . 什么是缺乏把柄的明明德呢?

. 什么是缺乏把柄的明明德呢?

2022-12-07 22:19:22 发布 浏览 710 次

2. 什么是缺乏把柄的明明德呢?

场景一:我教孩子的时候,看到孩子把房间搞得一塌糊涂,我便要训导他。我训导孩子不是为了撒气,不是为了耍威风,只是希望孩子能改变生活习惯。我训导孩子的时候也比较耐心。训导孩子的事情,可以说是由良知发动的,而不是由私欲发动的。在我而言,是显明我的明德,在孩子而言,是教养孩子,也就是亲民。

场景二:就上述问题而言,我知道孩子现在如此邋遢,是因为先前有好多回,我看到孩子生活不整饬而没有指出来。也就是心斋所说“引导之不时,己之过也”。之前有几次,我耐心不够,导致说了一半就生气了,道理并没有说清楚,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叫整饬严谨的生活。也就是心斋所说“讲说之不明,己之责也”。于是我知道这次要不怕麻烦地给孩子指出来;在指出来的时候,还要有足够的耐心,把事情说清楚。这就是在己身之上明明德与亲民,也就是把明明德和亲民拉到己身上来,也就是明德止至善和亲民止至善。

这两种场景,前一种明明德的主体是我的心,客体是眼下的事情。在眼下的事情上明我心之明德,也就是致良知于事事物物。后一种明明德的主体是我的心,客体是我自己,也就是己身。是在己身上明我心之明德。前者在心斋看来是缺个把柄;后者则有个把柄(止至善),是“明德止至善”(亦即“亲民止至善”)。

显然,后一种有把柄的明明德和亲民更有条理,有个本末先后。“用功不差”,就不会出现本乱而末治的情况。而前者要在念念致良知,而没能注意到每个念头不是平均的,没有突出个本末先后,所以用功很可能出现差池。

六、有疑先生安身之说者,问焉曰:“夷齐虽不安其身,然而安其心矣。”先生曰:“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不安其身又不安其心,斯其为下矣。”

有质疑心斋先生“安身”之说的,问道:“伯夷叔齐虽然不能安顿己身,但是他们能够安顿己心。”心斋先生说:“安顿己身并且也安顿己心的,这是最上一等的;不能安顿己身而能安顿己心的,这是次一等的;既不能安顿己身又不能安顿己心的,这便是最下一等了。”

1. 《孟子》中讲过“匡章”这个人,为匡章辩护(国人都说匡章不孝顺,而孟子为之辩护)。匡章不知道要先在己身上做功夫,不知道先要去安顿己身,而是看到父亲不对,就去要求父亲。所以导致“父子责善而不相遇也”,也就是父子之间相互要求对方改过向善,以至于父子不合。因为父子不合,所以匡章无法尽孝,没有办法安顿己身(作为一个父亲的儿子的身份)。因父亲没有办法得到奉养,孤苦伶仃,如果自己有妻子、孩子奉养自己,自己于心不安,所以让妻子孩子离开自己,终身不接受子女的奉养。

孟子说:“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匡章的发心是,认为不这么做,那就是自己舒舒服服,父亲得不到奉养,这样便算得上是重大的罪过了。

匡章便是无法安顿好“自己作为人子的身”,但求能够安“自己作为人子的心”。而如果匡章心安理得地与自己和妻儿其乐融融,而让父亲孤苦,他作为人子,一想到父亲,是无法安心的。这样他不但没有安顿好自己“作为人子的身”,又不能安自己“作为人子的心”了。这就是不能安身又不能安心的情况。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