钖(yánɡ)、鸾、和、铃:古代装饰在车马旌旗上的响铃。钖,系在马额上。鸾,系在马嚼子或车衡上方。和,系在车前横木上的小铃。铃,系在旌旗上的小铃。
三辰:指旌旗上的日、月、星图案。
章:公然行之。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用来象征九州。鼎是礼之重器,夏、商、周都以此作为政权的象征,成为传国之宝。雒邑:东周都城所在。
臧哀伯劝谏道:“做君主的,要发扬道德,遏止邪恶,用此来为百官做榜样,还怕有所缺失,所以发扬美德来晓示子孙。因此太庙用茅草盖顶,大车用蒲席做垫子,肉汁不放调味品,主食不用精米,这是明白地晓示节俭。礼服、礼帽、蔽膝、大圭,大带、裙子、绑腿、鞋子,横簪、瑱绳、冠系、冠顶板,尊卑上下各不相同,这是明白地晓示制度。荐玉板、佩巾、刀鞘、刀饰,革带、带饰、飘带、马鞅,地位高低多少不同,这是明白地晓示数量。衣上画火、画龙、绣黼、绣黻,不同等级衣上画法不同,这是明白地晓示文饰。用五色来画山、龙、花、虫,这是明白地晓示色彩。铜铃、鸾铃、和铃、小铃,装在不同器物上,这是明白地晓示声音。日月星画在旗上,这是明白地晓示光明。道德,应该是节俭而有制度,增减按等级有一定的数量,用文饰色彩来表现它,用声音明亮来发扬它,将这些展示给百官,百官因此戒慎恐惧,不敢违反纪律。现在废除道德,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的器物放在太庙里,用来明白晓示百官,百官跟着这样做,又能惩罚谁呢?国家衰败,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丧失道德,由于受宠而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里,贿赂公行还有比这更明显吗?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迁到雒邑,还有些忠义之士反对他,何况把表明邪恶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该怎么办?”桓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4,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4!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内史:周朝官名。执掌外交、书王命和占卜等事。
臧孙达:即臧哀伯,“哀伯”是谥号。臧哀伯的父亲臧僖伯曾谏阻鲁隐公去棠地观鱼,他本人又谏桓公“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所以周内史有这样的感慨和希望。
周朝的内史听说后,说:“臧孙达的后代一定会在鲁国长享禄位吧!君主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劝阻。”
季梁谏追楚师桓公六年
此篇最值得注意的是“夫民,神之主也”的提法,显示了《左传》的民本思想,这是当时进步的思想之一。文章结构巧妙,主要写季梁之谏,而斗伯比之论则相映相成,有“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楚武王侵随4,使薳章求成焉5,军于瑕以待之5。随人使少师董成5。斗伯比言于楚子曰5:“吾不得志于汉东也5,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5,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5,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5。”熊率且比曰5:“季梁在5,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6,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6。
楚武王:楚,国名。芈(mǐ)姓,子爵,因此楚王又称“楚子”。西周时,楚都在今湖北秭归东南,后迁至湖北江陵西北。随:国名。在今湖北随州,姬姓。
薳(wěi)章:楚大夫。求成: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