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使酒:酗酒放纵自己。骑:骑的马或乘坐的其他动物。矢:弓箭。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马上:在马上。山中之人:指隐居在山中的人。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等:相等、相同。穷:穷僻。得而然:有会心相合之处才这样。佯狂:佯装疯癫。傥:或者。
【点评】 本文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渲染了方山子隐士的特征。文章选取人物活动的特写镜头和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场景,一个形象丰满生动、见心灵、见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现出来了。文章在结构上取顺叙与倒叙相结合。第一段极简略地叙述了传主的经历,并交代其名号由来和方山子独有的特征,给人留下悬念。第二段写两人在岐亭相遇。方山子“笑”,对两人命运的相似而表达自嘲,他看破尘世心境豁达,却也不愿明着再多提些什么。第三段开头让我们隐隐感觉到作者对方山子境界的佩服,也引起他对旧事的记忆。第四段背景描写,叙说方山子弃富贵而甘萧索,舍弃一切隐居山中只因“无得而然”。文章到此,几乎都是铺垫。最后一段,方山子和“佯狂垢污”有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作法。苏轼借方山子表明自己的意向,也表露出对方山子的欣赏。前面写的每句话中没有一句是无用的,信息的布局却也巧妙,语言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作者的情感在其中若隐若现,不隐晦却也不明朗,给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苏轼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为方山子抱不平,骨子里是在发泄对宋朝廷的愤怒,对北宋政权极度不满和丧失了信心。作者通篇无一字一句愤懑之语,可字字句句都凝聚着苏轼对统治者的痛斥。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注释】 日喻:对太阳的比喻。生而眇(miǎo)者:生下来就目盲的人。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扣槃:敲打盘子。槃(pán):盘子。扪烛:用手摸蜡烛。籥(yuè):同“龠”。古代竹质的类似笛子的管乐器。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槃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注释】 道:道理、规律。未达:没有理解。巧譬善导:巧妙的比喻,很好的开导。之:到。转:辗转反复。既:完成,尽头。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注释】 致:自然而然地得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自投罗网,而不陷入敌人的圈套。子夏: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各行各业的人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业务。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矣,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注释】 没人:善于潜水的人。涉:蹚水。浮:游泳。苟然:随随便便的样子。溺:淹没。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释】 声律:指诗词歌赋。杂学:所学繁杂。经术:经学。渤海:郡名,在今山东滨县一带。举:参加选拔考试。